快充伤电池?300次循环后,会发生…

来源: 科普中国  发布时间:2025-08-26

《电动未来动力电池安全与科技探秘系列科普》

快充伤电池?300 次循环后会发生什么?

开车出门,电量告急的时候,谁不想找个快充站,十几二十分钟就把电充满,赶紧继续赶路。可每次插上快充枪,心里总有点打鼓,这快充是方便,会不会把电池充坏了?听人说电池有循环寿命,那用快充充个300次,电池会不会就衰减得厉害,续航掉一大截,甚至影响安全呢?这可是我们用车最关心的事,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快充到底伤不伤电池,300 次循环后又会发生什么。

电池循环寿命的具体定义是什么?

我们手里的手机,用个一两年就感觉没以前经用了,充一次电管不了多久,这其实就和电池的循环寿命有关系。那新能源车的电池循环寿命又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说,就是电池从满电用到快没电,再充满电,这就算一次循环。就像给杯子倒水、喝水,倒满再喝完,算一次来回。

我们老百姓为什么关注这个呢?您想想,知道了电池能经历多少次这样的循环,心里就大概有数,自己的车电池能用多久,多久后面临续航明显下降的情况。比如一款车电池循环寿命是 1000 次,我们按平均一周充两次电算,能用差不多十年,这心里不就踏实多了。

问题二:快充技术普及后,电池用久了会更容易自燃吗?

快充技术的普及让人们在享受充电便捷性的同时,也难免担心长期快充是否会给电池带来额外安全风险,尤其是担心电池用久了更容易自燃。其实,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担忧,新国标(GB38031 - 2025)新增了 “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”,为电池的长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该测试有着明确的适用范围和严格的流程。对于满足充电能力在 20% SOC - 80% SOC 充电时间小于 15 分钟的电池单体,会进行快速充放电循环 300 次。这 300 次循环可不是一个随意的数字,它与车辆的实际行驶里程紧密相关。如果车辆的续驶里程为 400 公里,那么 300 次循环就相当于车辆行驶了 12 万公里,这基本覆盖了很多私家车主在几年内的用车里程。在经过这 300 次快充循环后,还会对电池进行短路测试,以此检验电池在长期快充使用后的安全性能。如果电池能通过这些测试,就说明即使经过长期快充,其安全性能依然有保障,并不容易出现自燃等安全问题。新国标新增的这项测试,正是从实际使用场景出发,针对人们担心的长期快充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了针对性验证。它让我们知道,只要是符合标准的电池,在正常使用快充的情况下,即便用久了,也能有效规避额外的自燃风险,大家无需过度担忧。

问题三:如何延长新能源动力电池寿命,减少循环损耗?

我们的爱车电池就像充电宝,用得越精心,续航就越抗打。

首先,别让电池走极端。动力电池最爱不饿不撑的状态 —电量低于20%时,就像人饿到低血糖,长期深度放电会加速老化;充满电后一直插着充电桩,又像吃撑了不消化,高压状态会悄悄损耗电池。日常尽量把电量保持在20%-80%之间,长途出行前再充满,平时充电到90%就够啦。

其次,给电池控好温。夏天别把车停在暴晒的露天停车场,仪表盘晒得发烫时,电池在底盘也遭罪,高温会让内部化学反应变快,续航掉得肉眼可见;冬天低温时,别急着猛踩电门,先启动车辆预热几分钟,让电池热身后再出发,低温下强行大电流放电,就像冬天突然剧烈运动,很伤元气。

再者,充电得用正经装备。尽量选车企官方充电桩或正规品牌快充站,别贪便宜用劣质充电桩 — 就像给手机用山寨充电器,电流不稳会让电池受内伤。快充虽方便,但别天天用,偶尔用慢充给电池 “细水长流” 充一次,能让电池更舒展。开车时别太猛。起步时一脚电门踩到底、刹车时急刹猛拽,看似酷炫,实则让电池在瞬间大电流充放电,就像人突然负重冲刺,次数多了肯定吃不消。平稳驾驶不仅省电,更能减少电池的疲劳感。

最后提醒大家,电池也需要定期体检。每次保养时让 4S 店检测一下电池健康度,发现续航突然暴跌、充电异常,及时排查问题。

本文为科普中国·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

作者:中国汽车工程学会

审核:刘鹏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大数据应用分会副秘书长

出品:中国科协科普部

联合出品:中国汽车工程学会

监制: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、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

版权与免责声明
【1】本网站凡注明“学会秘书处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,并注明“来源:四川省金属学会”。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【2】本网站凡注明“来源:XXX(非学会秘书处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作品内容仅供参考,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。

关闭
二维码

关注学会
微信公众号

二维码

访问学会
手机版